专家专栏Expert colum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专栏专家专栏

儿时被父母暴力对待,成年后一定会创伤么?

来源:斑斓麓心理    作者:齐志斌    2016-01-14 05:20:26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不然呢?       

       喜欢看美剧的朋友们知道,在美国影视剧里,动辄就提心理创伤。小时被父母打过,被长辈侵犯过,被老师当众批评等,都是他们诉诸心理医生的种种理由。这些事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也有,但我们的文化不允许我们犯病,好像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影响。好像不是这样吧!

       怎么可能没有心理创伤,那些被父母伤害过的人,在豆瓣建立了“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小组”,引来了无数人的追棒,与热议。

       他们公然反对父母的理由大致如下:“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 
       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 
       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的更好。 

       在尊重遵守社会伦理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

       许多童年受过父母伤害的来访者,他们在童年期父母最大的要求就是“听话”,因此他们为讨好父母而活着,这些人成年后也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和世俗的标准里。
       他们很少受到父母的褒扬,赞美,小小的鼓励都很少,父母的眼睛好像只盯着自己的错误。错误那么多,即使偶尔做一些事讨父母欢心,也微不足道。父母这种在孩子做完任何事缺乏正面反馈的教育方式实在是造就了一批成人的神经症。这些人长大后,他们永远对自己不满意,而又永远相信自己无法做到满意,从而变成了没有执行力的人。
       他们的父母经常以“这是为你好”、“我们这么拼命、工作、忙都是为了你”,这是父母们常用的说辞,他们用“以爱之名”让孩子行“应该之事”。摧残和绑架了孩子的灵魂。许多的孩子由此开始强加给自己责任,也有的孩子由于不堪重负,从此走上了自律的另一端——自毁。

       到底是丛林造就了狼仔,还是狼仔造就了丛林?
       回到问题本身, 关于父母打孩子,我们传统的看法是自“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老子打儿子不犯法”、“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即所谓“棍棒教育”。

       在我国孩子遭受不当的家庭环境 ,更多的并不是单纯“惩戒式体罚”和无脑的”宣泄式殴打“ 多数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称为“以惩戒为名宣泄“ 即使父母们毫无自知,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孩子做错事,只是一个触发点,之后就是压力无脑式的宣泄。 有人称家有家法,但是 家长是否以身作则,是否立法于显,是否家长犯法与子女 同罪? 没有的话 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底气敢把这种行为叫做”惩戒“? 无以树信,何以立威? 

       我记得以前看郑渊洁的《智齿》的时候,有一个桥段。里面男主角的女儿是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冤枉偷东西,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告诉我爸”。听到这话老师愣了一下,因为老师的想法本来是“你要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
       你觉得在中国有几对父子能够如此依赖信任?
       连“请家长”都成为学校的一种处罚手段,你还说没有心理创伤?
       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必须得要说明的是,打骂孩子是所有的教育手段无效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有正向塑造法,一定要优先选择使用。惩罚孩子一定要以行为问题的消失为基准,而且在父母没有负性情绪的情况下才可以理智使用,不然就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关于父母暴力对孩子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不用再直白了吧,绝对有影响。

        你可以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看看,那些至今痛苦不能原谅的孩子们,数量并不少。也可以调查下各类罪犯的童年生活。

       绝对绝对会有影响。
       当然精神暴力和肉体暴力一样恐怖,挨打未必是最可怕的体验。

       下面可以看一下父母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再给大家分享看一下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孩子的日记吧!相信你们会身有同感。

       当事人自白:字很丑,还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说的话直白又幼稚,但是当时的心情就是这个样子。
       我现在谈恋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暴躁也极端,非常决绝,但是也不觉得后悔,没心没肺。
       不喜欢孩子,也不想生养小孩。
       有社交障碍,对于突如其来的热情不会回应,对于第一次见面会觉得非常局促和尴尬。
       和伴侣一起的时候,常常下意识的打击对方,否定对方。
       我一直觉得我内心有个地方死气沉沉,不会感动,没有反应。
       现在想起来,我不想说我父母是怎么对待我的,我会好好看一下大家的回答,和建议,希望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与过去的父母握手言和,与过去的自己一些安慰,慢慢变得更好。

       是的,日记的作者现在已经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了,当事人翻看自己六七年前自己写的日记,不由惊叹:原来当时的自己是有那么的愤恨。